江华瑶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最南端,辖22个乡镇、1个林业采育场、514个村(居)委会。全县总面积3248平方公里,总人口44万人。我县的主要县情特点有:一是少数民族县,全县有瑶、壮、汉等11个少数民族。其中瑶族人口26万人,占全省瑶族人口的45.7%,占全国瑶族人口的12.2%,是全国瑶族自治县中瑶族人口最多、面积最广、建县较早的县份。瑶族民风民俗浓郁,瑶族文化特色明显。壮族人口1万余人,占全省壮族人口的一半多。设有全省唯一的壮族乡。二是省定重点扶贫县。全县仍有贫困乡2个,特困村123个(其中省扶特困村70个),贫困人口13.7万人。三是林农参半县。姑婆山支脉勾挂岭南北向横亘中部,天然地将全县划分为岭东、岭西两大部分,东西各有11个乡镇。岭西属农区,主要生产水稻、烤烟、产于涛圩、白芝营一带的“涛白烟叶”品质优良,被誉为可与美国加州烟媲美的烟叶。岭东绝大部分属林区,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。全县有林业用地358万亩,占全县总面积的73.8%,活立木蓄积量620万立方米,“江华杉条”曾以树干笔直、径大通梢、质韧耐腐而名闻天下。水能资源十分丰富,可开发量16.5万千瓦,现开发不足4%,开发潜力巨大。四是毗邻两广边界县。我县与广东、广西的六个县相邻。南下广州比北上长沙更便捷,到桂林、梧州只需4个小时,可直接接受两广市场的辐射,利于边界贸易发展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。 江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。有多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革命传统厚重,涌现了李启汉、陈为人等一大批早期革命先烈和江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。 经济持续稳步发展。1999年,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.7亿元,财政收入实现6405万元,均是1978年的10倍。近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幅达9%,今年1—9月,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.45亿元,比去年同期增长8.1%,实现财政收入5086万元,比去年同期增长14.6%。 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了提高。林业方面:已规划实施封山育林105万亩,退耕还林4.7万亩,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,打破了“一根杉木撑天下”的单一林种结构,初步建立10万亩干鲜水果,50万亩脂材两用松木林,10万亩药材和10万亩竹林基地。农业方面:初步形成5万亩优质烤烟,5万亩商品蔬菜,10万亩吨粮田和90万头良种猪羊基地,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;“养殖—沼气—种植”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迅速,已建成沼气池4300个,形成一批沼气示范村,为此在全县农村每年可减少近4万立方米的燃料木材消耗。工业方面:烟厂完成建址技改,形成10万大箱的生产能力;组建了以松脂加工为主的荣兴林化公司,并形成年产5000吨松香的生产能力。特色产品的开发:形成了以瑶家腊味豆腐乳为主的民族食品和以珍珠椒、茶叶、香菇、磨菇、山珍野菜为主的绿色食品两大特色产品系列。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加快,部分产品逐步向产业化方面发展。旅游业的开发:重点抓了盘王城的建设,力争通过2—3年的努力,把盘王城开发成为富有瑶族文化特色的旅游胜地。 基础设施有较大的改善。县乡村三级公路网络基本形成,并完成了207国道境内的油化工程、程控电话、无线寻呼和移动电话全面开通。全县已建成35千伏变电站6个、110千伏变电站1个(在建1个)、林区小水电开发完成投资6100万元,开发水电工程14处,新建小水电站5个、新增水电总装机0.8万千瓦。林区电网建设正加紧进行,全县大部分村用上了电。城镇建设初具规模,1985年11月,县城从水口迁到沱江,14年来投入城建资金4亿多元,使这座原来只有几千人口的古老小镇,发展成为面积6.8平方公里、人口3.8万的初具规模的新兴城镇。